预制菜的真相:谁在买单,谁在赚钱?
2025-09-16 17:28:38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最近,罗永浩对西贝的预制菜表达了不满,是否“几乎全是预制菜”、是否需要强制标注,这些争议让原本在餐饮业内部已被广泛采用的预制菜,突然间成为公众、媒体、监管关注的焦点。预制菜,一度被视为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,如今却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有人说这是“餐饮降级”,有人说这是“资本的阴谋”,也有人坚持它是行业效率升级的唯一道路。

但在些情绪之外,预制菜究竟是谁在买单?又是谁真正从中赚钱?背后的产业逻辑是什么?

资本与餐企为何疯狂布局?

过去五年,资本市场对“预制菜”几乎是追捧的。

据天眼查数据,近年来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过6万家,且集中在广东、山东、江苏等农业大省。一级市场的投资也十分密集,仅2021-2022年,预制菜领域的融资案例就超过70起,金额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。

预制菜不是小众消费试水,而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被放大的产业机会。目前预制菜已经从B端走向C端、市场规模在快速扩张。艾媒咨询报告显示,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 4196亿元,同比增长约 21.3%。 有报告预测,未来 3-5 年,中国预制菜市场有望突破万亿元规模。

为什么资本和餐饮企业会如此积极?

一个关键逻辑在于:预制菜不是单一产品,而是一种解决方案。它能让餐厅在“人力成本上升、租金压力增加”的环境中保持扩张速度,也能让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,把农产品转化为更稳定的工业品,甚至有望培育出“新消费品牌”。

以中式餐饮为例,成本结构长期受三项主导:原材料、人工与房租费用。原料成本通常占比最高,约四成左右,而人工成本是餐企的第二大刚性支出,普遍占到 20% 左右甚至更高。在这种成本压力下,把“切配、初加工、部分烹饪准备”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给中央厨房或专门加工厂,能够明显释放门店端的人力与时间成本。

通过半成品代工、中央厨房等方式,餐企在租金与人力成本上的占比可以被进一步压缩,从而释放出单店的毛利空间与复制能力。也就是说,预制菜为餐企提供的是经营端的“杠杆”,帮助连锁品牌在扩张与坪效上取得更优解。

同时,一些以速冻或菜肴制品为主的加工企业,把预制菜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时,相关板块出现了明显的营收与毛利改善。以安井食品为例,公司对预制菜业务的预测显示营收处在快速通道,同时毛利率呈上升态势。资本看到的是“谁掌握了标准化产能与冷链网络,谁就能在产业链中抓住更稳定的利润池”。

总之,对于资本而言,这是一个典型的“效率赛道”:产业链长、规模化潜力大、可复制性强。餐企之所以愿意试水,是因为预制菜能降低对厨师的依赖,提升标准化水平,从而快速复制门店。

2、产业链的利润在哪里沉淀?

很多人以为预制菜的高毛利主要来自餐饮端,其实并非如此。要看利润沉淀,先得明确两点:一是“预制菜”横跨农业、食品加工、冷链物流、品牌运营、渠道分销等多环节;二是不同环节的成本结构与议价权不同,决定了谁有可能把短期溢价转为长期毛利。

上游是以农业、养殖业、渔业为主的原材料行业,这是整个链条中利润最薄也最容易被价格波动冲击的环节。农产品价格波动大,农户并没有因预制菜受益太多。行业观察显示,上游毛利通常低于 10%,很难直接通过预制菜溢价获得长期高毛利。只有把握大规模产能的合同农业、或控股农场、建立稳定供应链才能锁定一部分利润。

中游加工环节是行业最核心的价值环节。中央厨房、自动化设备、冷链系统需要高额投入,但一旦形成规模,边际成本迅速下降。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大量资本涌向预制菜工厂。行业数据显示,专业预制菜生产商的毛利通常在 10%—25% 区间,而头部速冻、菜肴制品企业可通过规模和品牌保持稳定利润。


下游餐饮端不是赚钱主体,但能把“效率”转化为扩张能力。餐饮企业采用预制菜的直接目的通常不是在该品项上赚取高额毛利,而是以降低门店成本、保证口味稳定性、提升翻台与复制速度为核心收益。也就是说,预制菜在餐饮端更像“经营杠杆”而非独立的现金牛。但是因为大众对预制菜有抵触情绪,舆论事件会让连锁品牌风险迅速放大。对于西贝这样的连锁品牌来说,消费者信任度下降比单次采购成本更致命。

最终,能把价值长期留住并转化为高可持续利润的,常是掌握了品牌定价权或平台流量分发权的主体。若某个预制菜品牌被消费者认可为“好吃、健康、便捷”,它能在C端获得较高定价并降低对渠道折扣的依赖;同样,拥有流量分发能力的平台可以通过流量与数据把获客成本降下来,从而保留更高的毛利。换言之,品牌与渠道是“最后一公里”的价值牢笼。

这意味着,真正长期能沉淀利润的,往往是那些掌握加工与渠道的中游大企业。消费者和终端餐企,则更多处于“付出成本、承担风险”的角色。

3、消费者并不是唯一的买单者

公众在讨论预制菜时,焦点常常集中在“我是不是被店家骗吃了预制菜、是否付了堂食价却吃到半成品”,但从产业视角看,消费者只是其中一环。还有更多隐性买单者。

中游工厂与冷链企业承担了前期的大额资本开支,希望通过长期订单回收成本。它们的商业模型依赖规模化订单与长期合约来回收成本;因此在短期舆论冲击下,这些企业承受的不是单次退款,而是订单波动、合规抽检和潜在赔偿。政策正推动这些环节走向更严格的标准与溯源要求,这会增加合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,利好具备资本与管理能力的头部玩家。


为了培养市场,电商、社区团购、外卖平台在扩大预制菜销量时,通常会承担补贴、物流折扣与营销推广成本以刺激试用与复购;这些成本在早期由平台承担,长期但会通过佣金与抽成向上下游转嫁。但激烈的补贴竞争会压缩生产端与零售端的实际可得利润。

除此之外,不少地方政府把预制菜作为拉动农产品加工业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与扩大就业的抓手,提供土地、税收优惠、产业园与补贴。换言之,公共财政与产业政策在短期为行业扩张“买单”,

换句话说,预制菜的争议不只是消费者的情绪问题,更是一个多方成本博弈、价值再分配的过程。谁能把合规、溯源和规模化做成竞争力,谁就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留下来。

争论到最后,其实预制菜的产业逻辑并没有被推翻。它所代表的,是餐饮和食品行业“工业化—标准化—数字化”的必经阶段。舆论风暴只是在提醒行业:透明化、合规化与信任成本,必须有人来承担。

未来几年,可以预见的事强制标注与国标落地,提高消费者知情权;中小企业在合规成本下被淘汰,市场加速集中;平台和资本继续下注,但会更谨慎地选择有能力承担合规成本的头部玩家。

因此,这场争议最终不会把预制菜“打死”,而会把它带向一个更高的门槛。真正的问题不是“要不要预制菜”,而是谁有能力承担这条产业升级之路上的成本和风险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